序给李明华的作品集彼岸风景写的序

                                                              

给李明华的作品集《彼岸风景》

写的序言

沈保才

初次与明华兄见面是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是他去报社要给单位刊发一个公告,是我接待的他,完全是一副陌生的面孔。时隔几年,“科尔沁部落”组织一行人从通辽出发,来霍林郭勒市采风,队伍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不在采风活动计划之内的人,据称是活动组织者鲁雅君女士特别邀请的。等我们见了面,我“呼啦”一下子想起来了,这不是霍林郭勒市旺达热力公司当年到报社刊发公告那个人吗!鲁雅君介绍说,他们是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的同学,又是库伦旗老乡,这次活动特别邀请他参加,她称呼他为“大师兄”,于是,同行的人一呼百应,不论年龄大小,一概称呼明华兄为“大师兄”。

在这次采风活动中,参与者大多都是通辽市各旗县市区在写作方面的高手,极具社会影响力,而明华兄自称还没有真正写过文学作品,就是想感受一下采风的氛围。在我看来,他这纯属于“滥竽充数”。没想到,就是因为参加了这一次采风活动,让明华兄莫名其妙地一下子闯进了“文学圈”。随后,不断有散文、随笔、游记写出来刊发在报刊上,并在霍林郭勒市文学创作队伍里崭露头角,尤其在组织活动、文字校对、沟通联络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到年5月,霍林郭勒市作家协会换届,他被推举为协会副主席。可以说,这时候文学与他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为了不辜负“副主席”这个头衔,他开始潜心创作,同时在协会里协助编辑图书、组织采风活动,开展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编辑文艺期刊、组织评奖、参加学习培训,等等,使霍林郭勒市作家协会一时间弄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

尽管他在作家作协这个队伍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有时候也一心二用。此时,我发现明华兄是个贪玩的人,动不动就跟着户外群登山去了、野游去了、探险去了、拍照去了,也不管刮风下雪,也不管路途多远,什么梨树沟、板子庙、特金罕山、吐列毛都,什么铁达力山、蒙格罕山、圣女峰、代钦塔拉,甚至吉林的白山、牡丹江的雪乡等千里之外的地方,说走就走,回来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在QQ空间里晒图片,这不明摆着“张扬自己”嘛!然而,每次参加户外活动回来不久,他就能写出一篇游记,或者参加户外活动的感受,这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位“大师兄”了。没几年时间,他几乎成了《通辽日报》“旅游版”写游记的专业户,让读者在他的文字里了解了不为人知的风景,牵引着人们参与户外运动和外出旅游的欲望。

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我从霍林郭勒市作家协会主席的位置上退出来,按照工作需要和组织上的安排,明华兄开始担任作协主席的职务。这期间,明华兄一边引领一方文学创作活动,一边仍参与他的户外活动,有时候我也禁不住大自然的诱惑参与其中,我们三四个人以个人的名义自发地选择一个目的地,驱车前往看风景、拍照片,回来后我把照片存入电脑,就算完事。明华兄回来后却不同,他总能在第一时间鼓捣出一篇散文,或者游记,发表在报纸上。他这个举动一下子被《通辽日报》“旅游版”的编辑给盯上了,报纸版面一缺稿子就联系这个公众“大师兄”,有一段时间,“旅游版”连续刊发包括明华兄在内的霍林郭勒市作者的旅游文章,其他旗县市区发现后都开始“羡慕嫉妒恨”了。

年年底,明华兄要出版一部自己的作品集了,并嘱我作序,还让我帮助校对书稿,我想推辞是推不掉的。因为此前,在我担任霍林郭勒市作家协会主席期间,明华兄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们一起组织出版了《霍林郭勒文萃》《在梦里在路上》等文学作品集;协助市文联编辑文学季刊《霍林河》多期;一起被市政协聘为文史专员,组织出版了《霍林河记忆》《回眸霍林河》两部文史资料。在我个人出版《霍林河往事》《行之有道》时,又是明华兄等人帮助校对文字,付出了很大心血。此刻,他要出书了,帮助校对文字肯定没问题,令我担心的是写序言,说高了有吹嘘的嫌疑,说低了唯恐达不到“序”的目的,再说,明华兄的书稿里还有写《霍林河往事》《行之有道》的评论以及我个人的事迹,这让我很为难了。最后,我还是答应了明华兄,并半开玩笑地跟他说:这就算是一次“互相吹捧”吧。听了这话,他乐了,我也乐了。

在这部作品集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游记,也可以说是散记,这是界别于散文和游记的一种文体,大都是跟旅游风景挂钩的,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的。我很佩服明华兄的体力和观察力,他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写出了大量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开阔了视野,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了各种旅游资源信息,这是户外组织与文学创作者的有益结合,恰到好处。从此,我也不再怀疑明华兄是个在户外组织贪玩的作协主席,他想去哪儿,就随他去吧,反正他回来后就能写出一篇文章,或者作品,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部作品集中,还有几篇写亲情的作品,其中《母亲》我早在几年前就读过了,那是明华兄在他母亲过世后写他母亲的第一篇文章,写的很细腻、很感人,那是他含泪写出的东西,有血有肉,有温度,也有高度。关于他父亲的故事,以前听他零星讲过几次,这次收入书中的《我的父亲》还是第一次见到,在他的笔下,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当兵参加过几场战役,功名卓著,复员后在农村担任生产队干部等职务,无怨无悔,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家始终固守在那个叫杏树洼的村庄。另外,作品集中还有写邻居、写老师的作品,有几处细节都很吸引读者的眼球,这里不一一叙述。

在这部作品集中,也有“以文说文”的篇章,大多都是介绍霍林郭勒市文学事业发展、创作成就、领军人物,以及群众文化活动或者明华兄对文化现象抒发个人见解的文章。这些内容,与明华兄近年来多次接触的“文艺圈”有关,这也体现了他写作的多样性、广泛性。早在年之前,由于明华兄长期在企业工作,接触的都是公文材料和新闻稿件,没想到与“科尔沁部落”的一次意外采风邂逅,一不小心让他迈进了“文艺圈”,也算是一次跨界了。

据我所知,明华兄曾在库伦旗从事过教学工作,有着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后来放弃教学工作来到霍林郭勒市,寻找新的生存舞台。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好多作品都是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这样散淡的写作态度和方式与他热衷户外运动有关,尽管在文章的层次上、结构上不拘小节,但每一篇都悄悄地给人以鼓舞力量,就像登山或者跋涉一样,激发人们勇于攀登、积极向上、奋勇向前,这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我为有他这样一个文友而感到欣慰。在他这部作品集结集出版的时候,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中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积极引导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这是文艺的方向。希望明华兄能够以自身的创作优势,继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创作出更多更好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作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上图:我和李明华(中)、卢国强(左)在内蒙古科左中旗境内的孝庄园参观考察。

上图:霍林郭勒市作家考察团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学习考察,参加者有李明华(中)、赵建义(右二)、杨喜庆(左一)、都静(左二)和我(左三)。

上图:我和李明华(右一)、卢国强(右二)、贾联东(左一)和我在巴林左旗境内进行考古摄影采风。

上图:前排左起:赵建义、林电波,后排左起:卢国强、李明华、国清、我。我们在芍药谷采风。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治白癫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xw/16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