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卫星图片看的通辽
年的通辽,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全市人民,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从数百公里外的太空,卫星记录着一年里通辽的点点滴滴,下面让通辽高分中心带你回顾非凡。
1
重大事件
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春节至2月末通辽市全力开展抗击疫情工作,在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背景下,全市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使通辽的生产生活快速“恢复”。
年2月通辽市科尔沁区永安路上只有稀疏车辆,3月复工后街道上车水马龙。(“高分一号”卫星)
卫星红外传感器拍摄的科尔沁区木里图工业园区,工业生产使地面温度大范围升高,表明园区已全面且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复工复产。(Landsat8卫星)
2
重点工程
年通辽市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京津翼和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新世纪大桥于年7月开始施工,新世纪大桥连接线及互通立交工程于年4月施工,于年10月通车。大桥建成后,缓解了新老城区的交通压力,拉动了主城区东部片区的发展。(“高分二号”卫星)
通辽至京沈高铁连接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年12月29日,新通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通辽乃至蒙东地区迈入高铁时代。(“高分二号”卫星)
红光大桥于年12月开始施工,年1月2日正式通车,起点为国道,终点为道德路,大桥的建成使铁南区和河西区的链接枢纽得到进一步完善。(“高分二号”卫星)
3
生态治理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年通辽市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强化林草资源管护,全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
自年霍林郭勒生态修复持续开展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矿山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绿”。上图为—年,生态修复中的霍林郭勒露天煤矿。(高分系列卫星及“哨兵2号”)
生态修复后的矿区露天排土场。(“高分一号”卫星)
科尔沁沙地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沙地荒漠化面积减少,重点治理区域成效显著,沙地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升。发展沙漠旅游,推动沙化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上图为奈曼旗宝国吐沙漠公园。(“高分六号”卫星)
一直以来,通辽市强化林草资源管护,采取了围封禁牧、搬迁转移人口、建设封禁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上图为年8月,生态修复中的通辽市扎鲁特旗罕山林场。(“高分一号”卫星)
通辽市在水资源管理、行业节水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上图为年8月孟家段水库。(“哨兵2号”卫星)
4
农业生产
年是谋划“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全市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从年起,通辽市规划实施了以农业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推动农牧业高质量深度发展。上图为年开鲁县开鲁镇民主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高分六号”卫星、无人机)
年春夏奈曼旗呈现持续高温、降水稀少、土壤墒情差的气候特点。奈曼南部为辽西山地北缘浅山丘陵地区,不利于农田灌溉,多为旱作农区,当地农作物遭受严重旱灾。上图为奈曼旗青龙山镇高和村玉米受灾程度图。
遥感是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对旱灾、洪涝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监测灾害的发生情况、受灾面积、受灾程度等,进而助力灾害预警和灾后补救,减轻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5
气候事件
11月17日至19日,通辽市出现入冬以来最强雨雪天气,对通辽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11月20日,科区城区几乎被积雪全覆盖。(“高分二号”卫星)
雪后通辽市政府。(“高分二号”卫星)
雪后通辽市火车站。(“高分二号”卫星)
图片:李巍巍、邢洋、常国荣
来源:通辽市气象局
编辑:郑佳慧
审核:胡宇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jt/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