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建制历史及地名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建制历史及地名由来名称由来

早在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

在蒙古语中,内蒙古的名称原来和汉语一致(鲍培转写:dotuγadumongγol;西里尔写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将蒙古语名称更改为(鲍培转写:?b?rmongγol;西里尔写法:?в?рмонгол),并沿用至今。其中一词(鲍培转写:?b?r;西里尔写法:?в?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阳面”即“阴山的南面”。汉语一般仍称为“内蒙古”,也有少数人称这一地区为来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词,“南蒙古”。

历史变革

内蒙古多年前,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另见辽河出土的红山文化。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据史记记载夏桀的儿子淳维在夏朝灭亡后北逃建匈奴,史记还笼统的介绍了淳维北遁后匈奴千余年的历史。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东胡之后往北迁移。

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

匈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年灭了东胡,并对汉朝产生威胁。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

匈奴势力期间两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连接和增建加固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阴山山脉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

两汉时修筑汉长城并且对匈奴的三百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今天的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隋开皇十九年(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

隋大业七年(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年)正月,唐将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贞观四年(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唐军把颉利带到长安,颉利可汗后投降唐朝,老死长安。

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年,唐朝军队俘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

唐代天宝元年(年)将云州改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是今日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乾元元年(年)云中再改为云州。

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年建立契丹国,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被金灭了之后,蒙兀室韦人的一个小小分支的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金内蒙古的大部地区还是属于金国的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

1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

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围大概为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而今天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属于甘肃行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辖于行中书省。

明朝成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来的鞑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南部则是明军对抗北元的前线。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年前后归属于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伸进了我国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在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鄂托克”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清朝雍正十三年(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

鸦片战争后,沙俄不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各种特权,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修筑铁路﹑掠夺资源,控制蒙古地区的经济命脉,掠夺和搜刮财富。

年6月,英﹑法侵略军进犯大沽口,驻守在那里的多名蒙古族骑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不顾清朝政府的卖国投降命令,奋起自卫还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敌舰4艘,毙伤敌军多人,打得侵略军狼狈逃窜。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由贫困牧民丕勒杰等领导的“独贵龙”运动(或作“多归轮”,蒙古语“环形”、“圈子”之意。参加“独贵龙”的人,开会时按环形席地而坐,发表文件签名时也依次将名字排成一个圆圈,因以得名),反抗贵族官吏的苛捐杂税和兵差徭役。此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都以“独贵龙”的形式与统治阶级不断地展开斗争。内蒙古东部则有蒙古族白凌阿领导的义州﹑朝阳起义,汉、蒙古等族人民团结战斗,打击了统治者。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所谓“独立”﹑“自治”,煽动民族败类发动叛乱,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若干省。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内蒙古地仍然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兴安省等。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和东蒙古地区。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本军占领,德王为首的群体与日本帝国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网罗蒙﹑汉奸头目,如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凑伪军,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蒙﹑汉各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份地区。

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

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内蒙古自治区现辖9地级市,3盟,共计21市辖区,11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约有万,占中国蒙古族的大部分,全球蒙古族的一半以上。[1]

年后,中国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盟市被正式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NeiMongolZizhiqu)

简称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清代习惯上有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河套以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呼和浩特市(HuhehaoteShi)

位于东经.7°,北纬40.8°,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年设绥远县,年并为归化县,年改为归绥县,年改市。年改为今名。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土默特左旗(TumodZuoqi)

位于东经.1°,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西部。年以土默特旗东部置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蒙语称东为左。

托克托县(TuoketuoXian)

位东经.2°,北纬40.3°,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呼和浩特市南。年设县。托克托,系蒙古族人名,意为“保住”,“传宗接代”。

清水河县(QingshuiheXian)

位于东经.6°,北纬39.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南邻山西省。年设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

武川县(WuchuanXian)

位于东经.5°,北纬41.1°,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部。年设县。因武川水为名。

和林格尔县(HoringerXian)

位于东经.8°,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清康熙年间置站,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即二十家子之意。年设县。

2包头市(BaotouShi)

位于东经.8°,北纬40.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年设包头县,年改市。包头,一说系蒙古语,意为有鹿。相传古时,此地有鹿群栖息。一说得名于附近的小河名——博托河。一说系源自汉语的“泊头”。年包头是当时紧靠黄河的水运码头,故名。

土默特右旗(TumidYouqi)

位于东经11O.5°北纬40.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黄河北岸。年由原土默特旗西部地区置土默特右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蒙古语称酉为右。

固阳县(GuyangXian)

位于东经.0°,北纬41.0°,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呼和浩特市西部。年设固阳设治局,年改县。今县系取汉代稒阳县为名。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DarhanMumingganLiahheqi)

位于东经.4°,北纬41.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年达尔罕和茂明安二旗合并,置今旗。达尔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

3乌海市(WuhaiShi)

位于东经.8°,北纬39.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合并乌达市和海勃湾市,置乌海市,取二市首字为名。

4赤峰市(ChifengShi)

位于东经.9°,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河北省。清乾隆四十三年(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年设市。

宁城县(NingchengXian)

位于东经.3°,北纬41,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河北省。元置大宁路。明设大宁卫。年设县。县城西有大明城,有辽中京遗址,故曰宁城。

林西县(LinxiXian)

位于东经.0°,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部。清设县。因在巴林西部,故名。

喀喇沁旗(KarqinQi)

位于东经.6°,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保卫”、“看守”。清设喀喇沁左、中、右、翼三旗。年由喀喇沁右翼旗改今名。

巴林左旗(BairinZuoqi)

位于东经.3°,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置巴林左旗。巴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蒙古语称东为左。

敖汉旗(AohanQi)

位于东经.9°,北纬42.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年新惠县改设敖汉旗。敖汉,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老大。

阿鲁科尔沁旗(ArHorqinQi)

位于东经.0°,北纬43.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北。清顺治年间设旗。科尔沁,为明代蒙古族部落名。阿鲁,意为山阴,因该部曾驻牧杭爱山之北,故名。

翁牛特旗(OngniudQi)

位于东经.0°,北纬42.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初置翁牛特左、右二旗,年改今名。翁牛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克什克腾旗(HexingtenQi)

位于东经.5°,北纬43.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北。清初设旗。克什克,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据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三:“克什克腾,华言半个也。山甚陡峻,远望如坡,故名。”

巴林右旗(BairinYouqi)

位于东经.7°,北纬43.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初设巴林右旗。巴林,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军寨。蒙古语称西为右。

5集宁市(JiningShi)

位于东经.1°,北纬43.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东部。年因平泉县与承德平泉县同名,改为集宁县。因在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发现《集宁文宣王庙学碑》上有“集宁”二字,遂用古名。年设市。

兴和县(XingheXian)

位于东经.9°,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邻接山西、河北省。年设县。县因元代路名而得名。

卓资县(ZhuoziXian)

位于东经.6°,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呼和浩特市东。年由东胜县改名。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

商都县(ShangduXian)

位于东经.6°,北纬4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东邻河北省,年设县。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为上都牧场,后讹为“商都”。“商都”系满语,意为旋流。因为从北部流来的“布动河”(意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然后逶迤向东注入浩瀚的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旋涡,故名。

丰镇市(FengzhenShi)

位于东经.2°,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山西省。清雍正十二年,置丰川卫、镇宁所,光绪十年改丰镇厅,以故卫所首字为名,年置县。年设市。

凉城县(LiangchengXian)

位于东经.5°,北纬40.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山西省。年设宁远县,年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而改为凉城县,取北魏凉城郡名。

化德县(HuadeXian)

位于东经.0°,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中南部,南邻河北省。年置化德设置局,年设新民县,年改今名。

察哈尔右翼后旗(QaharYouyiHouqi)

位于东经.2°,北纬41.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北。年设旗。察哈尔,为蒙古部落名,意为接近长城。

察哈尔右翼中旗(QaharYouyiZhongqi)

于东经.6°,北纬41.3°,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北部。年设镶蓝镶红联合旗,年改今名。察哈尔,为蒙古族部落名。

察哈尔右翼前旗(QaharYouyiQianqi)

位于东经.2°,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邻集宁市。年设旗。察哈尔,系蒙古族部落名。

四子王旗(SiziwangQi)

位于东经.7°,北纬4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清初设旗。据《蒙古游牧记》:“元太祖牙哈布图哈萨尔十世孙诺延泰有四子,分牧而处,后遂名四子王旗。”

6锡林浩特市(XilinhogShi)

位于东经.1°,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年改阿巴哈纳尔旗为今名。锡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山丘”或“草原”。锡林浩特意为“草原之意”或’山城”。

二连浩特市(ErenhotShi)

位于东经.0°,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锡林浩特市西部,北邻蒙古。年设市。市名得自境内额仁淖尔盐地,“二连”系“额仁”的不同译音,意为有花纹的,“浩特”,意为城市。

多伦县(DuolunXian)

位于东经.5°,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河北省。县名源于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因曾有七水泊(现已干涸)而得名。

阿巴嘎旗(AbagaQi)

位于东经.0°,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邻蒙古。年设旗。因部落名而命名,系蒙古语“叔叔”之意。

西乌珠穆沁旗(XiUjimqinQi)

位于东经.6°,北纬44.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年设东西乌珠穆沁东浩济特联合旗,年分为东西两旗。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东乌珠穆沁旗(DongUjimqinqinQi)

位于东经.0°,北纬45.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邻蒙古。年由东部联合旗改设今旗。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苏尼特左旗(SonidZuoqi)

位于东经.7°,北纬43.9°,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北邻蒙古。清初设旗。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东为左。

苏尼特右旗(SonidYouqi)

位于东经.7°,北纬42.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集宁市北。清初设旗。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西为右。

太仆寺旗(TaibusQi)

位于东经.3°,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河北。清置大仆寺左、右两旗,年改今名。太仆寺系蒙古族古代养马官名。

正镶白旗(ZhengxiangbaQi)

位于东经.0°,北纬42.3°,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锡林浩特市西南。年右翼镶白旗和左翼正白旗合并改设正镶白联合旗,年改今名。系由满族八旗名称演变而来。

正蓝旗(ZhenglanQi)

位于东经.0°,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河北,年由察哈尔左翼正蓝旗改名。正蓝系满族八旗名之一。

镶黄旗(XianghuangQi)

位于东经.8°,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东北。年设旗。系满族八旗名之一。

7海拉尔市(HailarShi)

位于东经.7°,北纬49.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湖东部。年设市,因海拉尔河得名。海拉尔,似为蒙古语,意为“流下的水”,一说为“野韭菜”之意。

牙克石市(YakeshiShi)

位于东经.7°,北纬49.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海拉尔市东。年设喜桂图旗,年改置牙克石市。牙克石,似系满语,意为“要塞”、“城堡”。一说意为“河滩”。一说系蒙古语,意为森林,因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而得名。

满州里市(ManzhouliShi)

位于东经.4°,北纬49.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邻接俄罗斯。设胪滨县,年改满洲里市。以满洲民族故里而得名。

扎兰屯市(ZhalantunShi)

位于东经.9°,北纬48.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黑龙江省。年改布特哈旗为扎兰屯市。“扎兰”系满语,意为“参领”,为清代官职名。

陈巴尔虎旗(ChenBaragQi)

位于东经.4°,北纬49.3°,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西邻俄罗斯。清置旗。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之一部名。由于巴尔虎蒙古人迁至呼伦贝尔的时间不同,故称先来为陈巴尔虎,后来者为新巴尔虎。

额尔古纳市(Ergunshi)

位于东经.2°,北纬50.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年设旗。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蒙古语称西为右。年设市。

根河市(GenheShi)

位于东经.5°,北纬5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黑龙江省。年设旗,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蒙古语称东为左。年改为根河市,因境内根河得名。

阿荣旗(ArunQi)

位于东经.5°,北纬48.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部。年设旗。因境内阿伦河而得名。阿伦与阿荣为同词异译,系达斡尔语,意为“干净”、“清洁”,因此河水洁净,故名。

新巴尔虎左旗(XinBaragzuoqi)

位于东经.3°,北纬48.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俄罗斯。清乾隆年间置旗。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该旗的巴尔虎人比陈巴虎旗的巴尔虎人进驻呼伦贝尔的时间迟两年,故名新巴尔虎。蒙古语称东为左。

新巴尔虎右旗(XinBaragYouqi)

位于东经.8°,北纬48.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俄罗斯。清乾隆年间置旗。参见新巴尔虎左旗条。

鄂伦春自治旗(OrqenZizhiqi)

位于东经.6°,北纬50.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年设旗。因民族名得名。鄂伦春,系鄂伦春语,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MorinDawaDaurzuZizhiqi)

位于东经.5°,北纬48.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年设莫力达瓦旗,莫力达瓦,系达斡尔语,意为“马形岭”。

鄂温克族自治旗(EwenkizuZizhiqi)

位于东经.7°,北纬49.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海拉尔南部。年设索伦旗,年改为今名。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温克语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

8通辽市(TongliaoShi)

位于东经.2°,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北。年由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年设市。

霍林郭勒市(HuolingolShi)

位于东经.6°,北纬45.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霍林河上游。清初置扎鲁特左、右旗,年合并,年设市。因霍林河而得名,郭勒,蒙古语意为河。

开鲁县(KailuXian)

位于东经.3°,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年置县,取开发三鲁之意。清为东、西扎鲁特二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简称三鲁)共辖之地。

科尔沁左翼中旗(HorqinZuoyiZhongqi)

位于东经.7°,北纬44.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清初设旗。科尔沁,为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

库伦旗(HureQi)

位于东经.8°,北纬42.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辽宁省。清初属锡埒图库伦旗,年设库伦旗。库伦,系蒙古语,意为庭院。

科尔沁左翼后旗(HorqinZuoyiHouqi)

位于东经.3°,北纬42.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邻接辽宁省。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

奈曼旗(NaimanQi)

位于东经.6°,北纬42.8°,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辽宁省。清初设旗。奈曼,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奈曼即《元史》所谓乃蛮。据《钦定金史语解》:奈曼“蒙古语八数也”。

扎鲁特旗(JarudQi)

位于东经.9°,北纬44.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北。清初设扎鲁特左、右两旗,年合并置今旗。扎鲁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9东胜市(DongshengShi)

位于东经.0°,北纬39.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包头市南。年设县,年改市。取辽代东胜州为名。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固置东胜州于河东。(即今鄂尔多斯,天津四注)

准格尔旗(JungarQi)

位于东经.8°,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陕西省。清顺治年间设准格尔旗。因蒙古族部落为名。其意为左臂、左翼。以地处鄂尔多斯东部,蒙古族称东为左。准格尔,意为左。一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把从新疆带来的部分准格尔部落人安置于此而得名。

乌审旗(UxinQi)

位于东经.9°,北纬38.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东邻陕西。清顺治年间设旗。因蒙古族部落为名。其含义一说由蒙古语乌格西(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而来。一说为乌孙后裔形成的部落。

伊金霍洛旗(EjinHoroQi)

位于东经,7°,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包头市西南。年设旗。伊金霍洛,系蒙古语,意为圣主陵园,以境内成吉思汗陵园命名。

鄂托克旗(OtogQi)

位于东经.0°,北纬39.0°,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清顺治年间置旗。鄂托克,系蒙古语,意为营、部,是元明两代蒙古“万户”下设的行政建制名称,即千户。

鄂托克前旗(OtogQianqi)

位于东经.5°,北纬38.2°,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年析置。以地处鄂托克旗前部而得名。

杭锦旗(HangginQi)

位于东经.7°,北纬39.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西南。清顺治年间设旗。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变而来,意即车子。它原是突厥族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杭锦旗以部落为名。

达拉特旗(DaladQi)

位于东经.0°,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南。清顺治年间设旗,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一说意为七十之部。另一说意为肩胛骨之部。因该部有祭祀胛骨的习俗。

10临河市(LinheShi)

位于东经.4°,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年设临河县,因临黄河,故名。年设市。

五原县(WuyuanXian)

位于东经.2°,北纬41.1°,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年设县。因汉代五原郡得名。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而得名。

磴口县(DengkouXian)

位于东经.0°,北纬40.3°,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南邻宁夏。年设县,因磴口镇得名。

杭锦后旗(HangginHouqi)

位于东经.1°,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临河市西北。年设米仓县,年改今名,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

乌拉特中旗(UradZhongqi)

位于东经.4°,北纬41.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邻蒙古共和国。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年析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前旗(UradQianqi)

位于东经.6°,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年析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后旗(UradHouqi)

位于东经.0°,北纬41.4°,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邻蒙古。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年设潮格旗,年改今名。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11阿拉善左旗(AlxaZuoqi)

位于东经.7°,北纬38.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甘肃。年设旗。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系蒙古语金黄色的马之意。一说意为“肘”。蒙古语称东为左。

阿拉善右旗(AlxaYouqi)

位于东经.7°,北纬39.1°,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邻蒙古共和国。年设旗.含义参见阿拉善左旗。蒙古语称西为右。

额济纳旗(EjinQi)

位于东经.0°,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邻蒙古。年设旗。得自元代路名。额济纳,似为蒙古语“主人”之意。据《宁夏纪要》:“‘额济纳’蒙古语为‘幽隐与沙漠’之意,其语源一说为‘亦集乃’之音转,以该旗境内有大海,汉人称为居延海或居延泽;故元代以前,史册均称居延海或居延泽;所置县郡,亦以‘居延’名之。”

12乌兰浩特市(UlanhotShi)

位于东经.0°,北纬46.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吉林省。年设市,后撤。年复置。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城。

突泉县(TuquanXian)

位于东经.5°,北纬45.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年设醴泉县,年因与陕西重名改今名,因境内突泉得名。

扎赉特旗(JalaidQi)

位于东经.9°,北纬46.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初设旗,因蒙古族部落得名。据《满洲地名考》:“扎赉”为洼地之意。

科尔沁右翼前旗(HorqinYouyiQianqi)

位于东经.0°,北纬46.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北邻蒙古共和国。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西为右。

科尔沁右翼中旗(HorqinYouyiZhongqi)

位于东经.5°,北纬45.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西为右。

摘自百度百科及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样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jt/10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