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东大外媒都说东大啥
1一周新闻概要8月11日6名东北大学学生眼中的通辽东北大学学生创客研发“阿拉丁”神灯东北大学举行抗战精神研讨会东大学生研制“神灯”可发送无线网络信号三川集团成为东北大学实训基地东北大学学生创客:让电灯成为网络世界的入口8月12日东大学生慰问老红军开启寻访星火之旅8月14日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旧址楼:在省政府院内东大召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8月15日东北大学强化“三融合”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东大学子实地感受抗战精神要闻解读8月11日6名东北大学学生眼中的通辽
她们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她们对蒙古族历史文化满怀好奇和敬仰,她们中有的人此前甚至没听说过通辽市。在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来到通辽市,进行关于“蒙古族文化的消逝与坚守”这个主题的调研。
在通辽市的五天时间里,她们进城市、到有关部门、入草原、访牧户,收获满满。在行将离开的时候,她们来到了本报,与记者分享她们对科尔沁草原的印象,分享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和事。她们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通辽市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的六位同学胡晓月、牛亚楠、李雪霞、吴薛晗、李素珍、周晶晶。
7月23日凌晨,六人小组抵达了科尔沁区。她们在学校里制作了份调查问卷,“是否是蒙古族,能否听懂蒙古语,是否了解蒙古族文化,有计划让孩子学习蒙语吗,有必要保护及传承蒙古族文化,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学生们首先在火车上向旅客发放了问卷,开始了她们的第一份社会调查。调研团里一位名字叫胡晓月的女生,中学时从赤峰市来到了霍林郭勒市求学,尽管从小生活在内蒙古地区,但她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农牧民的生产状况和生活习俗不是很了解,在她的倡议下,这几位同学选择了首先回到她的家乡霍林郭勒市。
在霍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她们采访了多位蒙古族老人。这些老人在霍林郭勒市生活多年,见证了这座草原煤城的发展与变化。李雪霞同学在调研日记中这样写道:这几位老人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但他们的子女们基本不会说蒙古语,也没有表现出想学习蒙语的念头,这令他们有些许的失望,但又无从改变。生活在城里的蒙古族年轻人,对于过传统的蒙古族节日已经不很热衷。在霍市图书馆,我们向图书管理员了解到,馆内藏书几乎都为汉语译本,而蒙语译本只有两三本,管理员解释这是因为鲜有读者借阅蒙语图书。
来到霍林郭勒市北端的大草原,同学们真是高兴极了。姑娘们来到牧铺,与牧民深入交谈,也许她们的问题还有些许的幼稚,对蒙古族历史的看法甚至有些片面,但孩子们的热情,那种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和想急切了解的感觉令当地牧民赞誉。牧民停下放牧的摩托车,与孩子们盘腿坐在碧绿的草原上,头顶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段段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知识,草原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国家对用蒙古语读书的学生的政策,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自己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向她们娓娓道来。
在通辽市短暂的几日,学生们所闻所见,了解到的只是浩瀚精深的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皮毛,但她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双手去实践和探寻,用她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为社会实践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我们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喜欢吃蒙餐,听蒙语歌曲,回去后我们会认真地写好调研报告,并且号召更多的人来挖掘认知保护和传承好蒙古族文化。”调研团小队长胡晓月说道。8月11日东北大学举行抗战精神研讨会
近日,东北大学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近5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
“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九一八事变”打响抗战第一枪,东北大学师生义无反顾投身于抗日洪流,“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英勇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熊晓梅说,“东北大学举办这次抗战精神研讨会,体现了学校的学术情怀和社会担当。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谭希培、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鹏颖,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专家学者围绕抗战胜利与中国梦、抗战胜利与中国道路、伟大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广泛交流。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8月11日三川集团成为东北大学实训基地
8月8日、9日,东北大学专家考察团来我县三川集团考察,深入了解我县紫砂产业与喀左天佑陶艺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推动东北大学与喀左三川集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曹治纲陪同。
专家考察团先后到喀左天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北方紫陶之都、喀左县紫砂陶瓷技术培训学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观看了我县基本概况、紫陶产业发展情况的宣传片,三川集团负责人介绍了该企业发展现状。
考察团与三川集团就紫砂系列产品设计理念、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等进行了交流研讨。专家们表示,将为三川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并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推动三川集团及喀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曹治纲指出,此次专家考察团的到来,为我县紫陶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希望三川集团能够把握机遇,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希望东北大学为我县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接,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会上,三川集团与东北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东北大学确立三川集团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并举行了揭牌仪式。8月11日东北大学学生创客:让电灯成为网络世界的入口
“打开灯,凡光线所及之处就有无线网络!”这是东北大学年由在校学生独立创办的第一家实体公司——沈阳天骄公司的一项计划。依托东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如今,他们的产品——“阿拉丁”可见光通信技术(称为LiFi——LightFidelity)及设备已经完成原型机、试点的工作,准备投入商业化应用,让可见光通信得以从概念成为现实、从实验室走进真实生活。使用“阿拉丁”可见光通信技术及设备接入LED灯,每个LED灯泡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成为一个无线网络信号源,成为“阿拉丁”神灯,成为人们打开网络世界的大门。
传统的无线通信靠基站发出的微波传播无线信号,其中95%以上功率用于基站散热,用于信号的功率仅有小于5%,效能非常低,而且医院、气矿、飞机等场合微波通信无法使用,尤其是保密性信号通过微波传播广泛辐射,容易被截获窃取,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东北大学吴子扬——天骄公司创立人以及负责人和他的伙伴注意到,商场、街道等很多场所都已经安装上了高效节能的LED灯。他们关于“阿拉丁”的想法正是从此出发——只要将他们所研发出的“阿拉丁”,一个只有名片盒大小的设备,接入室内照明电源入口,通过灯光以每秒数百万次极快速度的闪烁就可以传输数据,便可以让每个LED灯泡成为一个安全、高效、清洁的“光基站”。比如,将“阿拉丁”接入商场等公共场所的顶灯,在其灯光下,您可以获得您在建筑物中的具体位置以及附近的商品信息等,同时,您还可以利用灯光进行室内导航。将设备加装在购物车上,可以直接利用光能提供电力。比如,车联网“阿拉丁”能够轻松的接入路灯或者信号灯,将网络数据带给路上的车辆,同时能够进行精确的车辆定位,更能方便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不仅用户在车内也可以自由上网,更重要的是路灯与车灯、车与车之间就能够实现网络信号交互,即时的路况信息让道路不再堵塞,随时监控车间距也能减少撞车事故的发生。
“上网下载一部1GB容量的电影,只需不到1秒的时间!”与现在普遍采用的、依靠微波来传递无线网络信号的WiFi相比,“阿拉丁”以可见光为载波收发无线网络信号,其特点,不仅是更快,而且拥有成本更低、覆盖范围更广、无有害辐射的优点。而且,在灯关闭的情况下,借助灯泡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信号发射,仍然能够满足正常网络通信要求。
据悉,全球拥有亿只灯泡,使用阿拉丁技术及设备,相当于可以建立亿个光基站。只需几元钱一只的LED灯可实现覆盖50~米范围内的4~24Mbps的高速无线通信传输。届时,互联网+灯光可以造就智慧城市,智慧顶灯、智慧台灯解决家庭无线上网,智慧商场、智慧超市能够提供公共场所定位导航与信息服务等,将会引发无线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正如天骄公司为此项产品提出的市场宣言:“Light-NetworkAnywhere,从客厅到车里,再到商场,有灯的地方就有网络!”
吴子扬,男,年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年进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年在东北大学攻读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科技创新优秀个人等荣誉;在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辽宁省一等奖;年获得“东北大学年度创业人物”称号。8月12日东大学生慰问老红军开启寻访星火之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日前,由东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候选人及各副主席单位主席候选人组成的东北大学学生干部骨干“星火之旅”实践团一行50余人,开启了“星火汇聚”、“星火报告”、“星火峰会”、“星火之旅”,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月14日东大召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
8月12日,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研究”。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的宗旨是坚持和发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8月14日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旧址楼:在省政府院内
现在的辽宁省政府所在地以及其东北侧一片区域,都是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原址,其中包含多处东北大学时期的建筑,如原理工学院楼、图书馆等。这些建筑以及原沈阳体育学院留下的罗马式体育场,都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大学提供的校史资料显示,上世纪20年代,张作霖决定创办东北大学。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最初用的是位于大南关的旧校舍。然后学校于北陵购置亩地兴建新馆,到年国内一流的新校舍建成。
后东北大学流亡关内,东大师生跟随国内抗战形势先后迁移到北平、开封、西安以及四川三台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学”多个院所并入其他学校,名字也改为东北工学院,校址在南湖,直到年东北工学院复名东北大学。8月15日东北大学东大学子实地感受抗战精神
六名大学生、六天的走访,实地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辽宁省档案馆、到阜新“万人坑”惨案遗址、抚顺战犯管理所、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北大学学子选择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起点——辽宁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地,追思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将士,感受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
8月11日,东北大学“回望烽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团长李海洋来到本报,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活动行程,并将他们的社会实践分享给读者。
团员全部来自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李海洋、汤化志、胡家鑫、李林波、马仕欣、王欣恺六人,从参观纪念馆和抗战遗址到发放调查问卷加上采访游客多种方式让这个暑期实践变得更加丰富。
李海洋说:“在参观纪念馆的同时,我们采访了参观的游客,了解到了现阶段各年龄层次的人对抗日战争的
东北大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验实践教学以及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充分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课程集群,以现有创新创业系列选修课为试点,创建互动型学习示范课,推动教师在专业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通过专业课程替代、实践活动考核等多种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讲坛、学术交流等创新创业文化品牌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网络化体系,开展学生科学奖、创业年度人物等评选,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产生的优秀项目和学生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构建“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活动体系,推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试点工程,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高度融合。
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疏通“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链,通过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前孵化器建设和包含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梦工厂近万平方米空间的后孵化器配备的密切配合,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通过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整合。通过加强国内国际间的校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发展中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文章: 科右中旗图书馆开展送书上门活动 下一篇文章: 我市第一小学第三届校长杯秋季足球联赛
编辑:马晓玥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zx/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