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青教授教你中药的正确煎服法
中药煎服知多少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上都有一定要求。故掌握正确的煎煮及服药方法,也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
煎药篇
准备阶段
一、煎煮用具
(1)陶瓷器皿(沙锅、砂罐)>白色搪瓷器皿/不锈钢器皿。
(2)禁忌:煎药器皿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二、煎煮用水
以无污染的水、长流水为好,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浸泡
水量:浸泡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充分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时间:一般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具体情况谨遵医嘱。
煎煮阶段
1
所用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2
煎煮火候
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之“武火”,慢火煎之谓之“文火”。一般先“武火”,后“文火”,以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
3
煎煮时间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需根据药物的性能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1、解表/清热药
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此类药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
2、调理药
用于调理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此类药头煎煮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补益药
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此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钟。
4
煎煮次数
一般中药煎煮2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5
特殊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总结如下。
在他药投入前先煎煮一段时间的方法。
(1)如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然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煎。如生石膏、磁石、赭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2)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再下他药,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如附子、乌头。
待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的方法。
(1)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挥发而降低药效,需在其他药煎沸5~10分钟后下,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沉香、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虽不芳香,但久煎破坏疗效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的方法。
(1)粘性强,或粉末状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如蒲黄、海金沙等。
(2)带有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
为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所吸附,单独煎煮的方法,一般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麝香等。
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的药物隔物加温融化。
胶类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等。
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一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指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泡服用。
一些粉末状、或液状类药物,如芒硝、竹沥等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服。
服药篇
服药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
服药时间
一般与用餐时间间隔1小时,具体是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1)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2)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宜饭前服;
(3)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4)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
(5)安神药宜睡前服;
(6)慢性病宜定时服;
(7)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以上为中药煎服方法,你学会了吗?
周小青教授简介
周小青,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全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湖南省优秀回国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首批二级教授;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医诊断研究所所长;现任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曾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多项。擅长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老年性疾病及亚健康评估与防治和各类疑难杂症。
坐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坐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ms/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