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伟寻找史前石器的漫漫征途人民资讯

文图\沈保才著名作家特·官布扎布在他的新作《人类笔记》里提出:“在地球这个星体上,人类研究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对此,我们似乎了然于胸,但总是一头雾水般地模糊不清。”那么,要想厘清人类生存发展的脉络,需要靠一些物证来说明,我们往往要从石头说起。霍林郭勒市如弹丸之地,以盛产煤炭而闻名。不曾想,这里还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衍生了采矿过程中发现的硅化木、草木灰以及境内地表浅层上的玛瑙石,催生了一大批奇石爱好者,他们把各类藏石加工成五花八门的工艺品进行兜售,仿佛一夜之间诞生了一百多个“奇石馆”。更不曾想,在霍林河两岸,疑似古人类居住过的遗址内陆续发现了诸多具有石器时代特征的物品,如:石箭镞、磨棒、石斧等。于是,藏石者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已由过去单一的奇石收藏转向多种类型的石器转变,野外寻石的范围逐步扩大。刘晓伟,就是其中一个。从此,他踏上了寻找史前石器的漫漫征途。一个人,一辆车,一走就是一天两天。周末、节假日,安排得满满的。他管自己这样的出行叫“遛沙坑”。饿了,啃一块面包;渴了,喝一口矿泉水。风里来,雨里去,寒来暑往,不曾停歇。十几年如一日,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他走遍了嫩江流域的霍林河、洮儿河、乌尔吉木伦河,走遍了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新开河、西辽河、老哈河,足迹遍布了蒙东各盟市大部分旗县市区。各类石器大多散落在地表,风沙吹过,渐渐显露出来。他,寻觅着古人的踪迹,追寻着远古的文明。一开始,是出于爱好,消磨时间。渐渐地,他觉得“遛沙坑”是一种责任,他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交流,倾听那些不曾流传过的故事,拾起那些濒临消失的文明碎片。他知道,霍林郭勒市的前世曾被个别人称为“荒无人烟”,这种认识的确有些偏颇。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不仅留下了原始社会的石器,还有西周的青铜器、辽代的墓葬、金代的界壕以及远古时期的猛犸象牙、硅化木、树化玉等,草原文化、契丹辽文化、青铜器文化、蒙元文化和古生物化石文化源远流长,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自从在霍林郭勒市境内发现石器时代物证的那一刻起,他十分欣喜。他觉得,霍林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就像是一部史书,见证科尔沁草原的富饶、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那些被隐藏在沙坑里的各类石器物证把本地区早期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视野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在寻石的路上,他并不觉得孤独,他似乎邂逅了一个远古的时代,那里有刀耕火种的热烈,有打磨石器的余音,还有弯弓射雕的雄姿……转眼之间,他把散落在大大小小沙坑里的文明碎片一个个拾起,日积月累,越攒越多。他彻底着迷了。他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买房、装修、建馆,存放石头,对外展示。他的藏石馆取名为“珍稀石间”。从寻石到藏石,他摸出了很多门道;从石器的类型到石器的用途,他也悟出了很多历史的演变过程。他知道,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从地质变迁到猛犸象等动物的灭绝,再到猿人的出现,地球总是充满神奇的力量。人类具有标志性的时间,是在距今约万年到1万年间,以打制和使用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古人从河滩或者熟悉的岩石上捡拾石块,然后打制成适合的各种工具。自古以来,霍林河两岸就是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舞台,他捡拾的各类石器也在霍林河两岸发现的居多。从陆续发现的石器看,古人在霍林河流域散落的各种石器印证着这片土地的古老和神奇。刘晓伟很专业地介绍说,石器种类可分为两种,即:旧石器类(打制石器)、新石器类(磨制石器)。他收藏的情况是:一、旧石器种类有(打制石器):1.石核。数量:枚左右;2.石箭镞。数量:枚左右;3.圆型刮削器。数量:枚左右;4.石叶。数量:余枚;5.石钻类。数量:余枚;6.骨柄石刀片。数量:余枚;7.石锤。数量:余枚;8.预制类石器。数量:余枚。上述八项是大类别,每大类按器型和用途亦可分为若干类别。二、新石器时代类(磨制石器):1.石斧。数量:50把左右;2.磨盘。数量:5个;3.磨棒。数量:50枚左右;4.重石。数量:10枚左右;5.石耒。数量:10枚左右;6.其它磨制类石器若干枚。此外,他收藏的奇石有3大类。即:1.岩石类。数量有一万余方(其中有造型石、画面石);2:矿物晶体类。数量有几百方。3.古生物化石类。数量有几百方。如此大量的石器、奇石在国内个人藏石的行列里可谓不多见。为了开阔视野,了解业内行情,他带着自己的藏品西去阿拉善,南下广州,参加各类奇石展览和品鉴培训,不仅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藏石经验。为丰富石器时代的知识,他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了解中外许多国家对石器的学术研究。通过多年的摸索,他对石器时代的历史与石器研究有了全新认识,使自己迈上了更高的层次,因而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和中国观赏石协会颁发的“国家观赏石价格评估师”的资质和中国观赏石协会颁发的“观赏石鉴评师”的称号。这是他在国内赏石界的“出门证”。他的“珍稀石间”虽然仅有平方米,却仿佛浓缩了整个一个远古时代。因空间狭小,藏石不能一一展出,但可以看得出,在远古时期,科尔沁广袤的大地上既有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的特点,也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展柜里的每一件藏品虽然是固态的,但它们仿佛都在说话,讲述着古人的智慧和古人的生活习俗。考古研究发现,位于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境内的哈民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已有年至年,该遗址分布北到嫩江流域的霍林河、洮儿河,南到辽河、老哈河一带,范围之广,面积之大,影响之深。由此可以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或者更早,在霍林河流域,就已经孕育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石器的发现和研究,为年轻的霍林郭勒市赋予了更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刘晓伟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他的这些“石头”未来将何去何从,目前亟需一处更加完善的集保存、展示、研究的场所,仅凭他个人的实力已经无力支撑。这些年,通过“遛沙坑”,刘晓伟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远古时期,有相当大的人类族群生活在当时气候温和、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和广袤的山川沟壑之中,古人以渔猎和农耕为主,逐水草而居,不仅能够打制石器、烧制泥陶和沙陶,而且还会用捕获的动物骨头磨制工具,会种植谷物和研磨谷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如今,草原上只要是有“沙坑”的地方,大多就有古人定居过的遗迹,虽然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但被践踏过的植被至今难以弥合。刘晓伟担心地说,随着草原植被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未来追寻古人的踪迹和捡拾石器将面临很大的困难。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本文来源:通辽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ly/12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