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治肝30法
《西溪书屋夜话录》
总纲: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各论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属,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络脉瘀阻归须桃,旋覆泽兰新绛增。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肝气胀而疏更甚,归杞膝柏柔肝任,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从。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脘腹胀痛肝乘脾,温中疏木法意深。泄肝和胃。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脘痛呕酸肝乘胃,泄肝和胃法亦贵,二陈汤和左金丸,金铃白蔻随机兑。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痛用左金,金铃子散寒椒桂,寒热俱有连芍寻。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斟。抑肝。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肝气冲肺抑肝立,猝得胁痛暴上气,喘主吴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宜。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肝风初起头目眩,熄风和阳即凉肝,羚羊钩藤白蒺藜,决明甘菊丹皮赞。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熄风和阳而不效,潜阳便将滋肝招,牡蛎生地女贞子,菊花玄参胶白芍。培土宁风。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培土宁风缓肝遵,宜滋阳明泄厥阴,中虚纳少肝风逆,玉竹芍草麦菊参。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养血熄风养肝法,肝风旁走四肢夸,经络牵掣或麻者,地归杞膝首蔚麻。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暖土以御寒风方,近效白术附子汤,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服之康。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肝火游行于三焦,上下内外无不到,清肝羚羊丹栀芩,竹叶连翘夏枯草。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泻肝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泻青丸。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清之不已肝火炎,清金制木即制肝,沙参石斛天麦冬,玉竹杷叶石决全。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肝火实者兼泻心,泻子甘草黄连存。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肾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补母用,乙癸同源益肾水,大补阴与六味呈。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郁怒伤肝用化肝,气逆动火生热烦,青陈丹栀芍泽贝,胁痛胀满动血尝。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呕酸上气肝有寒,肉桂萸椒谓温肝,中虚胃寒加参姜,大建中法尤为善。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补肝沙苑菟丝杞,脂麻枣仁萸首乌。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镇肝金箔赭磁牡,青铅石决龙齿骨。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敛肝乌梅木瓜芍,肝气风火相机入。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平肝蒺铃橘叶钩。散肝。“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散肝达郁逍遥优。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外风引动内风病,搜肝便有搜风用,二活蔓荆薄天麻,蝉蜕白附防荆蚕。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肝阴地黄芍乌梅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肝阳肉桂椒苁蓉。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肝血归芎膝断汇。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肝气天麻术辛菊,生姜杜仲羊肝随。
附:经典的中医名句完全整理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八九。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阳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第四部分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ls/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