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草原上的电厂中篇附森
(点击音频)
两千年初,我们从锡盟乌拉盖综合经济开发区巴彦呼硕镇(原六师师部东风镇)出发,到霍林河矿区寻找电厂。
土山
吉普车拐过了山口,渐渐跑起了下坡路。远见原本平坦的草地上,突兀地添了一座土山,山顶高过现在的高层居民楼。土山是用挖矿时剥离的覆盖层黄土堆积起来的。吉普车从山根下开过,有点像在天山脚下跑车的感觉。山体上一道道的雨水沟,山根下雨水趟出了一大片黄土。在留下的一小片草地上,几头牛走动着、啃着草。
霍站
吉普车开进霍林河的一座变电站大院。院里跟院外一样,地面上、墙面上,黑乎乎的,罩着一层煤粉。张局一下车就高喊“李站——李站,来客人啦”。(注:霍林郭勒市应不止一座变电站,因此站名称缺失,暂以霍林河变电站称呼。)
小电厂
寒暄过后,表明来意。李站出门,叫上了一个过去勘探队的二代一块上了车。吉普开出了变电站上路,左绕右拐,车停到一座工厂大门口前,我下了车,抬头一看,一惊,两座冷却水塔!不对,电厂汽轮机冷却水是用凉水池冷却的,不是这个厂子。问了问门卫这厂历史,门卫摇头不知,告诉,东边还有一座小电厂。吉普车跑了一段路,来到又一座小电厂大门口前,停车、下车、抬头看、打问,结果还是失望了。
图视觉参考,年卫星地图3D图像
矿区
我说:“再找找,还有五七镇、工程团营房”,“再找,就得进矿区了”勘探队二代念叨着。吉普车不管有路没路,开着车窗,跑了起来。矿区里一片狼藉,车外风呼呼作响,黄的沙尘、黑的煤粉刮进车里。我们伸头朝车外望着,没发现有厂房、砖房、干打垒房的踪影。车开到一个巨型矿坑边,在一座类似门牌石的构筑物前下了车。这门牌石高约两米,宽约三米、厚约一米,上面刻着三个凹形的红色大字“南二矿”!
巨坑转身望着眼前的巨型大坑,震撼!这巨坑有多大呢?与记忆中的视觉比较,神华煤制烯烃厂区有一条笔直的大道,从东门隐约能能望到西门,图纸上标明三公里整。比较得出这巨型矿坑的直径,总有两公里多吧;巨坑的坑壁上有层层的台阶,有条条盘旋的车道。车道上拉煤的大型自卸卡车缓缓蠕动着,看起来像儿童玩具车大小。从坑底到地面,得有两座高层楼摞起来那么高。就是说,巨坑的深度约有多米吧。
我从口袋里掏出卡片相机拍照。一阵狂风刮过来,身体不由得晃了晃,张局忙拉住我后退两步:“小心掉到坑里”。失望李站指了指远方:“再往那边找找”,吉普车绕着巨坑跑了一大圈,又回到门面石前。路上发现有一片倒塌房的土坯,下车观看。不好说就是兵团存在6年间的遗留物,归地方二十六七年了,谁知道这期间又有过什么故事。风越刮越大,沙尘从地皮上扬起,打在身上脸上;矿坑里冒出股股黑尘;整个矿区天空上黑黄混沌一片。张局:“今天风太大了,等下次再来,彻底找找”。下次......还有机会下次吗,我心里念叨着,最后望了一眼巨坑,一跺脚,转身上了车。回到霍站吃过饭,向李站和勘探队二代道了谢,上车回了乌局。希望几年后,在列车上与一个霍林河的旅客聊天。他认真地说,电厂还在、五七镇还在。中篇结束,待续。(编者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未必真实。这才二十几年,保不准有一差二错的,人非,物是或物非,就说不清了。难怪上千年史书上有的定了调的东西,还常被后人提起争议。)(编者注:本中篇节选自兵团余脉,内容集中在电厂的主题下,结构上浑然一体。与之前发表的上篇比较,写作手法不同,是把可读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探索。)(封面图片来自王金法收集,文中图片仅做视觉参考,来自年卫星地图3D图像)(配乐朗读来自合肥阅舟科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linguolezx.com/hlglsjt/7997.html